伟奇庄严的神像、纵目千里的面具、达地通天的神树,四川广汉三星堆这些气象万千的文物得以复原三千年前的风采,离不开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师郭汉中的潜心钻研和精心修复。
从事文物修复工作30多年,郭汉中用一双巧手“复活”了6000多件曾经残破的国宝重器,让今人得以穿越时空,从鲜活的古代器物上一窥延续数千年的华夏文明。2月28日,郭汉中获评2022年度“大国工匠年度人物”。
1968年,郭汉中出生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三星村。虽然从小就听大人们说“咱们这片地里埋着宝贝”,但年幼的他从未想过这些“宝贝”会伴随自己一生。
1984年,四川省考古队开始在三星堆遗址一带进行发掘,几名考古队员借住在郭汉中家里。在与考古队员的沟通交流中,郭汉中逐渐对文物发掘产生了兴趣。聪明勤奋的他,很快被考古队看中,开始跟随专业老师学习陶器修复。
1986年,三星堆发现1、2号祭祀坑,出土大量青铜器、玉器等珍贵文物,急需文物修复相关人才。经过观察了解,著名文物修复大师杨晓邬看中了“聪明鬼精”又踏实肯干的郭汉中,并正式认下了这个徒弟。
“刚开始,我只是跟着师傅学点陶器修复技术,后来,三星堆陆续有青铜器和玉器出土,我就跟着师傅学习青铜器和玉器修复技术。”郭汉中回忆。
“青铜大立人,被发现时已经断成了两截,这是被古人人为敲碎的,下半部分氧化得很厉害,已经承受不起大立人的重量了;1号青铜神树,出土时已经碎成200多块,完全看不出树的形态,甚至找不出一根完整的枝丫。最麻烦的是,这些文物根本没人见过,我们手头也没有关于这些文物的任何资料和线索。”郭汉中说,“我跟着师傅一点一点摸索,先把出土的东西分好类,找出结构最简单的碎片,然后严格按照断裂的原始痕迹去拼接、预合。就像拼图游戏,找到规律,一点一点地修复好,慢慢理清其中的套铸、铆铸、嵌铸等工艺。在日复一日的修复工作中,我的性格也得到了磨练,渐渐理解了师傅所说的‘搞修复一定要静得下来’那句话的真谛。”
几年下来,一堆堆“碎片”在师徒俩手中变成了青铜头像、面具、铜尊和罍。其中有一件青铜神树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青铜器,被誉为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,就是郭汉中和师傅花了很长时间才修复好的。
1997年,三星堆博物馆建成,郭汉中进入该博物馆从事文物修复工作。此时,年近而立的他,已经有了10多年的文物修复经验,但他仍然悉心钻研相关知识。
“要想成为工匠,就要不断学习总结。”郭汉中说,为了提高文物修复技艺,他购买了大量书籍和资料,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,一点一点梳理专业知识,逐渐掌握了整形、拼接、焊接、着色等各种修复方法。他拜不同领域的专家为师,从金石学、金属工艺学、化学到鉴定学、美术鉴赏学,凡是与文物修复相关的学科他都努力学习,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硬是把自己变成了一本文物修复“百科全书”。
2020年3月20日,中央电视台对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一轮考古新发现进行现场直播。在全国观众和万千网友注视下,郭汉中将3号祭祀坑内的青铜大口尊提取出坑,整个过程一气呵成,文物安全无损。无数网友不仅惊叹于青铜尊的神秘精美,更纷纷为郭汉中点赞:“这位师傅的提取手法太厉害了!”
厉害的不只是提取文物的专业手法,还有郭汉中的发明创造。为了安全无损地提取文物,郭汉中根据文物修复经验用木头、铁丝创造性地自制了泥土清理、贴附加固等近300件工具,这些工具广泛应用于文物提取工作中。他认真研究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,研发了青铜文物整形器、各种类型钢模具以及塑形雕刻、黄泥石膏翻模、浇铸铜铸件,不仅避免了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,还提高了青铜器整形的复原度、精细度。
为了让文物修复技术后继有人,郭汉中一直在发现和培养后备力量。他先后带过10多个徒弟,每一个都成为该行业的技术骨干。受父亲影响,郭汉中的儿子郭志成考研也选择了文物与博物馆专业。2022年,父子俩互相配合取象牙的画面被纪录片《又见三星堆》记载,让很多观众感慨文物修复技术的薪火相传。
“师傅那一辈有的已经不在了,有的已退休,我有责任把这门手艺传承和发扬光大。三星堆的国宝那么多,我这辈子是修复不完的,但我的儿子、我的徒弟们可以继续修复,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文物修复工作者通过不间断的传承与钻研,让更多文物活起来,也让更多国人从这些文物中提升文化自信。”郭汉中说。(通讯员 王梦瑶)